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化工,让生活更精彩-凯发登录网址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生存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历经风雨,党员人数从50多人发展到近8000万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推进,覆盖面不断扩大,呈现出生机与活力。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牺牲,领导人民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克服重重困难,走强国富民之路;放开手脚,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在她的有力领导下,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了巨大飞跃,已成为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的经济体;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和谐进步。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不断发展和壮大呢?

  第一,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0年间,党所取得的一切重大胜利,其前提都离不开对历史方位的准确认识和把握。党根据不同历史条件下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基本国情,以及党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这一历史方位,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并将它运用到革命实践中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做出了我国还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的历史方位判断,认为要用50年到100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遗憾的是,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党对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认识出现偏差,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经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的失误随之发生。

  失误的教训使全党痛切地认识到科学地把握自身所处历史方位的重要性。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廓清迷误、认清历史方位起步。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此后,改革开放全面启动。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向全党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由此产生了“三步走”、“两个大局”、“小康社会”、“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经济特区”、“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等重大新概念。党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认清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新世纪伊始,江泽民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解决了新世纪我们党自身发展的历史方位问题。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事关改革开放的成败、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胡锦涛同志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不断探索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发展之本、发展方式、发展规律这一系列根本性的问题。它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塔吉克斯坦伊斯兰复兴党第一副主席穆·卡比罗夫曾说,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政策和成功的措施,来改变中国的社会状况。同时,中国共产党能够通过改变自己来适应形势变化,这就是它能生存下去和发展壮大的原因。

  第二,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

  党的先进性,是工人阶级政党的本质体现和根本特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表现在思想理论上的先进性。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十七大上,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党的事业取得新发展的思想理论上的根本保证。党通过宣传教育,努力把党的指导思想大众化,让更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和接受党的理论。二是组织上的先进性。严格的入党条件和考核程序保证了党组织是由先进分子组成的。战争年代,党通过对入党条件的几条通俗易懂的规定,使文化素质较低的工人、农民明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党。后来,党章以条文形式强调从先进分子中吸收党员。有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人要经过17个程序才能成为正式的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在很多行业设立党员先锋队,树立党内模范人物,号召广大党员向其学习,并使群众相信党员的先进性。三是作风和纪律上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具有优良的传统作风和严明的纪律,这是党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革命时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在军人和党员间广为传颂。共产党严明的纪律性与国民党形成鲜明对照,这也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一项直接保证。毛泽东将民主革命的胜利部分归功于党有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西柏坡。在此,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这就是为了重温党的优良传统,告诫全体党员,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现在,党纪党规有上百种之多,约束着党员的行为。党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挑战是巨大的,必须发挥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和纪律严明这个优势。四是制度上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将其视为党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延安时期的良好的民主风气和“三三制”原则,使民主集中制得以充分发挥。但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由于权力过分集中,民主集中制名存实亡。邓小平复出后,1975年整顿时他就开始强调这个原则,大力呼吁加强民主。30年来,我国在制度建设和体制的改革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取得了不斐的成绩。首先废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其次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逐步走上制度化;再次是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程度大大增强,并朝着建立一套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前进。这些都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党能不能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依据。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断前进。

  第三,取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阶段所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毛泽东号召“为人民服务”,到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从江泽民提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到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无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情系人民的拳拳之心。而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是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合理性、合法性的根本依据。

  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鲜明地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这一通俗易懂的革命口号,且将它付诸行动,赢得了根据地内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建国初期,党领导人民连续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大改造”等一系列重大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心,迅速提升了党的威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提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尽管出现曲折,但主流是好的,人民群众依然真心支持党、拥护党。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群众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由于党内的健康力量和人民群众对“文革”的错误进行了坚决地抵制及斗争,党领导人民在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并没有放弃对党的信心。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党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进行改革开放,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90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而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

  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毛泽东在 1934年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 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领导地位,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加强。如果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我们党就会一事无成,就不能生存。”基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深刻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因此,党只有始终当好“三个代表”,保持当好“三个代表”的一贯性,才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领导各族人民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并作出正确决策,保持党的先进性,取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就可以坚实地走下去,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受到多少阻挠,历经多少艰辛,这个步伐都是不可遏制的。

                              来源:
   
凯发登录网址 copyright © 2005-2010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凯发登录网址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京icp05029527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中国日报联合设计制作
技术维护:中国化工数据中心 email:59781555@itsc.chemchina.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0/04/13 09:53:40
网站地图